绘画装置作品《当〈夜巡〉来到中国》——一次中西绘画的共融与碰撞


来源: 央视新闻   时间:2024-03-02 17:15:23





  油画《夜巡》是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西方美术史中的经典。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院长张见,带领9位青年艺术家,以这幅传世名作为创作母本,运用工笔画技法与中国传统壁画形式,重新创作出一件当代绘画装置作品,题为《当〈夜巡〉来到中国》,完成了一次东西方文化从技法到观念上的共融与碰撞。

  2023年,绘画装置作品《当〈夜巡〉来到中国》在上海、南京、北京等地进行了巡展。走进展厅的观众惊讶地发现,这个色彩凝重、观念新颖、结构可以根据展馆格局自由组合的装置作品其实是用以工笔为主的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创作完成的。

  江苏省国画院院长 周京新:他们在坚守中国画的语言,把这个触角伸向西方、伸向他们感兴趣的美术经典,这是一种独特的关照生活的方式,本身也是这个展览的特色之一。

  2022年初,工笔画家张见受邀创作一幅与荷兰有关的作品。张见想到了用中国画技法去转译荷兰画家伦勃朗的油画名作《夜巡》。张见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的院长,二十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工笔画的观念创新与当代表达,是新工笔的代表性画家之一。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院长 张见: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就开始以中国工笔画的唐宋传统对接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古典绘画传统,开启了我对这一课题的自觉趣味以及研究的开端。

  这幅题为《2002之秋》的作品,是张见那一时期的代表作。这样的观念创新,是张见的一种自觉,也是中国传统绘画自我更新的一种必然。

  距离创作《2002之秋》整整二十年后,《当〈夜巡〉来到中国》应运而生。

  张见邀请了自己工作室的几位青年艺术家共同参与创作。然而,想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转译西方经典油画,张见面临着一个又一个难题。

  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张见和创作团队成员们历经了超过三十次的线上讨论,对原作调研分析,对未来作品进行规划,对各自创作进行打磨。张见形容自己的角色就像导演一样,确立方向,把控着全局。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院长 张见:我要求大家必须最大限度地保留自己的绘画风格特点,不要相互影响。

  2023年初,《当(夜巡)来到中国》正式亮相。这个高度超过四米、长度超过七米的巨型装置作品,以荷兰画家伦勃朗的油画《夜巡》为创作母本,以中国传统壁画线条及原作底色作为背景,原作主要人物及重要局部则以绢本设色的工笔方式着重绘制,两部分重叠组合,整体不失伦勃朗绘画的凝重气质,笔墨线条中又充满一派中国气象。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院长 张见:(对比)这种油画的语言,中国画那种装饰性、像刺绣一样的质感特别好看,显示出工笔画在细节刻画上的优势。伦勃朗的绘画里特别有特色的就是,他喜欢画金属的头盔,而且金属的质感特别好。对应伦勃朗的头盔,刘志蕾用中国传统壁画的沥粉贴金,先用厚重的粉把它堆出立体的质感,然后再贴上金箔,把金箔特别生硬的光泽压下去。这都是原汁原味的中国画方法。

  青年艺术家们在跟随导师张见创作的过程中,贡献着自己独特的表达,也经受着意想不到的挑战,最终都收获了艺术上的成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读博士、青年艺术家 刘志蕾:油画是以色面、色块作为造型手段,在中国传统绘画当中,是以线条作为造型手段。那怎么实现这两种造型语言之间的一个转换。通过跟张见老师的反复沟通,我以当中的一平米的一个局部作为一个例子,尝试了生宣、熟宣各种的勾线笔,通过十几次的尝试,最终选定了一种方案,就是现在为大家呈现出来的这种效果。

  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 魏祥奇:实际上,他们做的很多的工作已经拓展了整个中国画的一个发展,展开了一个新的维度。这个维度里面,我觉得包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本民族的一种坚守,同时,他也是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或者说整个世界艺术史在新的历史时期,对话、交流、交融,然后产生的一个新的果实。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欧洲侨报”,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040-751021899。

今日要闻

独家视频 | 习近平:中美双方应该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 独家视频 | 习近平:中美双方应该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欧洲侨报苏ICP备170707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