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這一在中國傳承千年的飲品,承載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它不僅見證了歲月的變遷,更蘊含着修身悟道的智慧與詩意生活的情趣。從古代文人雅士的品茶軼事,到寺院中禪意滿滿的茶文化,茶已然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獨特且韻味悠長的存在。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茶的世界,去探尋那藏在一片片茶葉背後的故事與魅力吧。
茶,始於神農,興於唐,盛於宋。從《茶經》中的草木精魂到禪堂的木魚聲聲。從趙州禪師的「吃茶去」到朱子理學中的「茶理之喻」,這款「國民飲料」,在幾千年的歲月沉浮中,早已成為中國文化中修身悟道的載體。
1090年的春天,蘇軾在困頓中的黃州,寫下「雪沫乳花浮午盞」,是宋人茶藝美學的呈現;在嶺南惠州,他敲火煮茶,寄情山水;在遙遠的儋州,他親手種茶,在孤島上的日子,讓他愈加的曠達與從容。蘇軾的飲茶哲學,也凝練為「茶美、水美、壺美」三絕。
大瓢佇月,松風入瓶
蘇軾行走貶謫路,遍品天下佳茗。從杭州的白雲茶,到湖州的顧渚紫筍,再到福建南平的新餅,每一杯茶都如同「天上小團月」,讓他在困頓中品味到人生的靜謐與清歡。
他曾笑言:「白雲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穀雨春。」茶,不僅是解渴的飲品,更是他慰藉心靈的良藥。
被貶黃州時,生活窘迫的他甚至親自種茶,寫下自嘲的《種茶詩》:「天公所遺棄,百歲仍稚幼。」在貧瘠的茶樹中,他依然找到了他的富足與遼闊。
活水烹煎,臨石取清
對於煮茶之水,蘇軾在《汲江煎茶》中寫道:「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描繪了他腳踏江石夜汲春水的情景。
在他看來,煮茶以流動的活水為佳,再以猛火烹煎,方能將茶香完全釋放。他每到一地,必尋訪名泉良水,用心以甘泉煮茶,茶香盈杯,浸潤孤旅中的點滴時光。
「水為茶之母」,東華禪茶與山泉水相伴,茶亦得以激發其至高風味。
山中茶葉,經雨露滋養、雲霧籠罩,孕育出清香與幽韻,正是山泉的甘甜清澈賦予了它新的生命力,使每一片茶葉的滋味得以徹底綻放,色、香、味達到渾然天成的和諧。
清茶入口,甘潤如新,彷彿將遠山晨露一飲而盡,也將人生的勞頓與焦惱化為寂靜。
明窗傾紫盞,色味兩奇絕
「器為茶之父」,東華禪寺特製的五色土茶盞,為茶道增添了一份天地的意蘊。五色土源自山川河嶽,以五行相融之理,承天地五行之精華,經烈火鍛煉,化作五色。
五色盞,外形雅緻,內納山川。以山泉泡一盞禪茶,彷彿將天地之靜與茶香之韻融於一體,體悟「茶味在器外」的深意。
蘇軾的「飲茶三絕」中,壺居其一,他說「銅腥鐵澀不宜泉」,崇尚紫砂壺與茶湯的契合之道,正如器物與自然、人與事物的融通一體。
佳器固然能成就一盞好茶,但風雅與真趣的關鍵,是品茶人的心境,是「粗器亦能生輝,淡茶亦有真味」的曠達與從容。
「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這是唐代著名茶僧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中對飲茶妙境的經典描述,三飲之間,將一杯茶的清幽意趣、身心滌凈與禪道感悟推向極致。
自古以來,寺院不僅是修行悟道的清凈之所,更是茶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得天獨厚的山中環境,清幽濕潤,是茶樹生長的理想之地。
僧侶們將修行的心境融入製茶之中,造就了寺院茶文化的興盛。正因此,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說。
宋人點茶鬥茶,茶百戲如畫,已讓茶成為了一種生活的藝術與哲學;而在趙州禪師的「吃茶去」中,茶更成為一種活在當下的修行智慧。
這一葉草木,蘊藏着中國人對天地最深情的浪漫與詩意。
春日的午後,我們可以嘗試像古人、像趙州和尚那樣,緩緩燒水、沏茶,在你自己的時空裏,構建屬於你內心世界的景觀。
沒有什麼是一杯茶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來幾杯。
【來源】東華禪寺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欧洲侨报”,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040-751021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