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参观制笔工序。中新社记者韩苏原摄)
“制作一支标准宣笔,需要三只兔子背脊最柔软的毛料。”伍森严抚摸着刚成型的笔头解释道,“三兔”之名的由来,暗合着制笔行业对原料的严苛标准。在他身后,陈列着数十件历经岁月打磨的传统工具——其中压毫刀与丝绵木板的组合尤为引人注目。
“这套工具堪称‘吃软不吃硬’。”伍森严演示时,压毫刀轻划而过,棉絮应声而断,“古人试验无数木材,最终发现只有质地绵软的丝绵树和皂角木,才能与利刃完美配合。”而另一件牛骨梳的制作更显艰辛:每把梳需取自大水牛胛骨,经工匠手工打磨五年方能成型。相较于易断毛发的铁梳和难以深入的木梳,这种骨梳以其刚柔并济的特质,成为梳理毛料的不二之选。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体验制笔工序。中新社记者韩苏原摄)
在原料展示柜前,两种线材形成鲜明对比。面对现代工业200元一斤的尼龙线,三兔宣笔厂仍坚持使用3700元的蚕丝线固定笔头。“蚕丝没有热胀冷缩特性,能确保笔头与笔杆始终严丝合缝。”伍森严拈起一缕蚕丝线说,即便温差变化,连接处的口径仍能保持精确的10毫米,这种执着让宣笔使用寿命延长数倍。
松香粘合工艺同样蕴含古人智慧。加热即融、离火速凝的特性,使松香既能牢固粘合毛根,又不会顺流污染笔锋。这些看似微末的细节,共同构筑起宣笔“尖圆齐健”的四德品质。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三兔宣笔厂参观。中新社记者韩苏原摄)
展厅中央,一支长达1.65米的黄杨木宣笔静静矗立。这件诞生于1980年的作品曾是人类历史上最大毛笔,其笔头选用特制马尾毛,笔杆则取自世间罕见的完整黄杨木。最令人称奇的是,笔杆上精美绝伦的雕饰全凭匠人徒手完成,无需底稿却能做到图案均等分布。38年来,这件瑰宝已巡展26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据伍森严介绍,宣笔制作需经水盆、修笔、刻字三大工艺百余道工序。水盆工艺中的选毛脱脂,修笔工艺的成型调整,刻字工艺的精心雕琢,每道工序都依赖匠人数十年积累的经验与手感。
如今,三兔宣笔不仅畅销北京、广州等国内城市,自1974年起更远销日本、欧美市场,屡获“国之宝”等荣誉。在机械制造盛行的时代,这家坚守古法的笔厂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品质源于对传统的敬畏,而创新恰恰体现在对古老工艺的完整传承。(中新社记者张强)
(编辑 王国立)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欧洲侨报”,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040-751021899。
版权所有:欧洲侨报苏ICP备170707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