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大暑 | 東華禪寺見證盛夏的熾熱與沉澱


来源: 欧洲侨报   时间:2025-07-25 13:50:52





大暑,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也是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當太陽高懸,熱浪滾滾而至,大暑宣告了一年中最炎熱時節的來臨。在中國傳統的農耕智慧裏,節氣是農事的指南,它意味着極致的炎熱,是萬物在酷暑中奮力生長、積蓄能量的關鍵期。東華禪寺的僧眾們趁着早晚微涼採收、摘花生,以「農禪並重」的傳統勞作,開啟了大暑時節。

大暑三候
 
「三候」是古人根據節氣變化和自然現象總結出的物候特徵,用來反映大暑期間的氣候變化和生物活動規律。一候腐草為螢,世上螢火蟲約有兩千多種,分水生與陸生兩類,陸生的螢火蟲產卵於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古人見螢火蟲從腐草中飛起,誤以為螢火蟲是腐草化生,好似一群精靈翩翩起舞,恍若仙境。二侯土潤溽暑,《禮記·月令》中言「土潤溽暑」,即土壤浸潤,空氣濕熱。大暑的濕熱正好潤澤土地,土壤喝飽了水,使得作物瘋長。三候大雨時行,這個時節時常有大的雷雨出現,大雨使得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雖猝不及防,但卻能給人們帶來沁涼。

大暑佛法
在這萬物蒸煮、驕陽似火的時節,人們經常會出現莫名的心煩意亂、無精打采等問題,也被稱為「情緒中暑」。學會以「既『熱』之則安之」的心態淡然處世,用心感受那些夏天獨有的意趣。

佛教的「清涼」,是一種內在的「清涼感」。在自我煩惱得到調伏後,內心得到智慧、體悟到真理,如此即入清涼之境。眾生在現實生活中,總被五濁八苦所困,而佛法正是清涼之法,如法對治,照見五蘊皆空,則能究竟熄滅煩惱火焰。

大暑養生
大暑時節炎熱多雨,水濕互結,使人體陽氣浮散於表,腠理開泄,出汗較多,容易傷津耗氣。這個時期調養當以解暑祛濕、斂陽固表為重點。飲食宜以清為補,多吃益氣養陰的食物,運動則貴在「緩」與「擇時」。悶熱天氣下過度勞作或劇烈運動,易致不適甚至中暑。

現在正是收穫花生的季節,東華禪寺遵循着「農禪並重」的傳統。僧眾多在清晨或傍晚氣溫稍低時進行勞作,清晨在田間拔花生,傍晚在廣場摘花生。普通人養生也可效仿,選擇早晚進行散步等和緩活動,讓身體微微出汗,幫助濕氣散發,又不至過度消耗。

大暑,不僅是一個氣候節點,也承載着深厚的文化意蘊。它是夏日的強音,展現着生命在極致環境下的蓬勃張力。


【來源】東華禪寺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欧洲侨报”,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040-751021899。

今日要闻

溯源肃慎九千年,文明交融天地间:三集纪录片《东方之鹰—探寻古肃慎》开播 溯源肃慎九千年,文明交融天地间:三集纪录片《东方之鹰—探寻古肃慎》开播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欧洲侨报苏ICP备170707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