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夕何夕,见此金溪


来源: 中国作家网   时间:2025-07-28 18:05:28





周朝,原名刘林,诗人、作家、资深传媒人

我总以为读过不少书籍,也总以为走过不少地方,但抵达江西金溪之后,我忽然发现,自己原来不仅肤浅未学,还一如坎井之蛙,动辄有接腋持颐之乐,实在自觉羞赧。是我惰于脚下漫漫长路?还是金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总之,那么多年的追寻与探访,竟然到今天才走进金溪,才走进这一方流光积厚的山水,无论以什么样的理由来搪塞、辩解,都是不可原谅的!

为着赀藏的隐秘,我打开金溪的自然画图,只因很少有一个如此高贵、清澈、动感的名字,能定格在千里江山图上,兀自光彩。金溪县历史上曾因出金产银,山间溪水色泽如金,得“金溪”之名。人未至,心中的溪水已潺潺作响……

为着赀藏的隐秘,我徒步金溪的名镇古村,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繁厚。境内有格局完整的古村落128个,其中“国保”单位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7个,中国传统村落57个,明清古建筑11633栋,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古村落博物馆”……

为着赀藏的隐秘,我深读金溪的繁厚史记,在“临川才子金溪书”的字里行间,感悟明清时期江南最大的雕版印书中心的古风遗韵。曾经,这里书坊林立,籍著中华数百年,吴承恩长篇小说《西游记》首次在此刊刻出版,汤显祖《牡丹亭》自此传遍天下……

这一天是2025年6月12日。833年前的这一天,被誉为“百世大儒”的金溪人陆九渊挥笔写下《望坛谢雨文》,数月后的一个冬日,大雪纷飞,陆九渊端坐而逝,享年54岁。

走近始于元末明初的竹桥村时,干净的阳光普照着大地上这个声名远播的传统村落,沉淀了650年基因的古村被葱茏的六月赋予了一层历久弥新的光彩。

古村总门楼外,一溪如带,蜿蜒流淌。由近及远,是低缓的田畴和起伏的山丘,大自然的造化,让小村远离城市的喧嚣,恬然、宁静、慎独,凝固在繁厚历史的一角,呈现绝无仅有的质地与风貌。

沿镌刻着凹槽的古驿道穿越门楼,古村打开容颜,石板路、马头墙、拴马桩、旗杆石,风化的牌楼、斑驳的古巷、隔世的店铺、深刻的辙痕,以及文林第、公和堂、镇川公祠、苍岚山房、怀仁书院,等等,每一处青砖黛瓦和木雕石刻都仿佛诉说着从未走远的乡愁旧梦。

沿村中古道,经晒场、水塘、民居、照壁、巷弄、拜石、天井……一不小心,我就被闪回的时光带入到了历史深处。

公元961年,南唐吏部尚书余褐长子余克忠领敦武校尉衔驻守江西上幕镇(今金溪县),后将家眷自福建蓝田原籍迁至金溪,余氏一族在金溪渐次开枝散叶。至元末,余克忠第13代孙余文隆为躲战祸,携家眷经过此地,发现这里山青水秀,是安居乐业的好地方,便驻足安家。彼时,此地唤作月塘村。顾名思义,水塘月色、暗香疏影,端的是一处宜居胜地。后来,因冀望家族兴旺发达、子孙安享太平,余氏族人改月塘为“祝乔”,取意祈愿美好、乔迁新居。

古村内依地势建有水塘八方,七方格局宛若北斗七星,一方形似圆月,与古村相守相依,村民称之为“七星伴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北斗七星能厘定时节,指示方向,并赋予其秩序制定的文化内涵。古村格局呈扇形分布,扇形的骨架即是村里的十三条巷道,巷道下面有水路,与水塘暗渠相连,涝能排、旱能蓄,科学、实用的治水系统见证了余氏先人的灵感和智慧。

沧海风烟,雾雨桑田。历经时光的浸润,祝乔余氏人丁兴旺、家道昌盛,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余氏后人续编家谱时,改“祝乔”为“竹桥”,一是纪念村前承载了家族记忆和荣光的“竹桥”,再是希望后人像竹子一样,刚正虚心。于是,“竹桥”村名沿用至今。六百多年来,余氏后人在商业领域风生水起,缔造了诸多传奇。但是,据导游介绍,村子格局特别,为防窃贼巷弄多“歪门邪道”,也许是因为此,尽管村里商业鼎盛,但为官者寥寥无几。不过,古村向有“崇文重教”之风,“学祠一体”赓续了悠长文脉,致使余氏家族绵绵瓜瓞、生生不息。规模稍大的镇川公祠就是竹桥人延师教子的文化场所,祠堂中左右书室以“培兰”“植桂”为名,深蕴屈原《楚辞》“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之意。

余氏宗谱记载:“村民耕读渔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百家烟火,俨然一小都市也。”如今,这个古村还有200多户人家,且一直维系着单一的姓氏——余姓。据说,当代作家、学者余秋雨曾为余氏宗祠题写匾额,以示对余氏先祖敬重。导游介绍此事时,似乎平添了几分自信与底气。

漫步在村里,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这么一个小村,在规划布局、建筑形态、使用功能等层面都折射着令人惊叹的历史和人文智慧?除了崇文重教,还有什么能支撑起小村持续数百年的尘世风华?

位于仲和公祠右侧、两处雕版印刷遗址之一的养正山房似乎能给予一些诠释。据说,清乾嘉时期,养正山房书板盈架,后因时代更迭,刻版才逐渐散失。有史料记载,清康乾时期,竹桥书商遍及全国,先有余德昭在北京开书肆,收罗古籍,兼理金溪嘉会试馆,后有余仰峰回乡开印书房,“刊书牌置局于里门,昼则躬耕于南亩,暮则肆力于书局,以刻书鬻书为业。”竹桥村古雕版遗刻繁多,其中《三字经》、《百家姓》、《四书集注》等经典书籍的雕版仍保存完好,可直接印刷装订成线装古本,颇具收藏价值。

雕版印刷、兴书院、开书肆、建书局……竹桥村以内生自觉完善了提升家族的文化产业链条,这里的每一块雕版,都散发着浓厚的书卷气息;这里的每一册书籍,都承载着文化的传世意义。农、商、文相互作用与反哺,成就了独具特色的竹桥村,也让这个村落成为深具丰富人文历史信息的地理标本之一。

“竹里桃花红几点,桥边杨柳绿三分”,辛亥革命先驱余慈舫曾以藏头诗句赞美家乡竹桥;湖南卫视户外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第四季)》曾在竹桥拍摄,蔡国庆父子、沙溢父子、田亮父子等不仅给古村留下了永远的璀璨星光,更留下了充满爱意和砥砺的互动场景。这场景,并采历史、现代、文化、艺术、沧桑、静谧等多重元素,与古村相互映衬,让人顿生一睹风采之愿。

竹桥村的雕版印刷,不过是金溪县的一个侧影而已。浒湾,这个被镌刻在中国印刷史册上的文化符号,永远擦亮着大地山河。

1956年,著名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郑振铎在一次关于中国文学史的讲座中,将江西浒湾、北京琉璃厂、武汉汉口和福建四堡,并称为“清代中国四大出版中心”,足见,浒湾在中国出版业史中的价值和权重。

金溪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万小平提议:应该到浒湾古镇走一走看一看,或许,你会对金溪县有更多的感悟。那么,这浒湾镇是非去不可了,一为不虚此行,再为它被世人不吝咏歌的身与名。

我抵达浒湾古镇时,已与她最为繁盛的“刻书者不下数千百家”时代,相隔数百年时光。在时光的褶皱中,我试图以一位读书人的虔诚,小心翼翼地在这一片锦绣圣土上,追溯它曾经的墨香与藏版。

穿越高19米、宽45米,嵌有“籍著中华”字样的牌楼,就走进了曾经被誉为“小上海”的书铺街。蜿蜒前行,是一宽阔的广场,一溜长桌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雕版,以及纸、墨、刻刀。生于斯长于斯的木雕师徐冬荣正在为一群小学生介绍雕版印刷知识。

徐冬荣从事木雕艺术数十年,始终保持着对古文化的挚爱,是当地雕版印刷艺术的传承者之一。他单薄、消瘦、谦逊,介绍雕版印刷艺术起来津津有味。我挑了一副有“未来可期”字样的雕版,然后笨拙地调墨、铺纸、着色、揭页,一套流程结束,尽管煞是细心尽心,但印刷出来的字样依然有不少缺陷。当然会有缺陷,历经千年的传统工艺岂是在片刻间就能领悟其深邃内涵的?

走进书铺街,大抵已经不是曾经的摸样。一些建筑正在被修缮,还有一些建筑虽然保存完好,但门前的石板缝中长满了青苔。长条青石上独轮车留下的辙痕,折射出厚重的历史分量。经过风侵雨蚀,古老的街道显得倍加沧桑。倒是不时有人家大门敞开,人影移动,透露出与古镇相得益彰的烟火气息。

据导游介绍,浒湾印书业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基因。早在明成化年间,金溪最早的一代书商李绍庆,就开始从事书籍贸易,足迹踏遍大江南北;至明代中晚期,唐氏、周氏家族,以及徐氏、傅氏、王氏等书商群体如雨后春笋、蓬勃生长;到清代康熙中后期,浒湾书业极度繁荣,涌现出两仪堂、三让堂、三余堂、四友堂、五云堂、善成堂、忠信堂、红杏山房、旧学山房、渔古山房、漱石山房等近百个规模不一的刻书机构,加上浒湾书局等社会机构的深耕,刻印书籍达五千余种,图书销售至全国各省乃至日韩等国。于是,逐渐建起的集刻版、藏书和销售为一体的前书铺街和后书铺街,作坊林立,通街喧嚷,盛极一时。其中,就有竹桥村商人余钟祥将刊刻搬到浒湾镇,与弟余致祥创办“余大文堂”,成为当时最大的刻书房。“纸张掀动,书板盈架,刻印之声盈耳,车马船只不断。”

雕版印刷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金溪书商,成为彼时社会公认的文化现象。这些书商经营规模之大、经营版本之多,与其名号一起广为天下知。乾隆中晚期学者李文藻《琉璃厂书肆记》云:其余不著何许人者,皆江西金溪人也。可见,金溪书业成为地域文化特征,并在不少史册中有“中国四大出版中心”之谓,自然是凿凿有据、斑斑可考!

至若吴承恩《西游记》最早的刊刻版本出自世德堂,以及汤显祖《牡丹亭》经怀德堂刊刻而传播天下,以及数千种孤本善本在浒湾作坊中峥嵘再现,这些深蕴砥砺意义的文化作为,无疑,是浒湾雕版印刷的嚆矢之功,更是金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世之勋。

这样想着,不知不觉中,我就站在了“漱石山房”门前。“漱石山房”为当时著名刻版、印书作坊堂号,创始于明代中晚期,国内外著名大图书馆如“天一阁”等,皆收藏有其刻印的古籍善本。时移世易,昔时繁忙人影早已云散,惟留下斑驳印记,附着在门楣、铜锁和础石上,像是在提醒过往的人群,那些辉煌的历史还未走远,也许将来的某一天,这里会重拾“商旅往来辐辏”景象。

几经辗转,走过时空和传说,站在浒湾镇前的抚河岸边,看云卷云舒,听水流花落,内心瞬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那些渡口码头,那些舟楫帆影,那些儒贾商士,那些卷帙书牍……如同一副副阳文刻版,被永远地镌刻在了这一片山水之上,“朝廷之漕仓、赣东之商埠、江南之书乡”绵长余音荡漾在中国文化史的苍茫书页,如大河奔流,鸿章波涌。

每一个读书人,走过千山万水,必经之地,一定有古城金溪。

因为这里发轫于春秋,地处临川文化腹地,有江西十大文化古县之誉;因为这里是“唐宋八大家”王安石的外婆、妻子家乡,王安石自幼在金溪读书,与此渊源颇深;因为这里还是“百世大儒”,南宋教育家、思想家陆九渊的家乡。对,陆九渊,就是那个与朱熹并峙而立的“心学”奠基者。

因为孤陋寡闻,我只知道有金溪,只知道有陆九渊,但不知道陆九渊就是金溪人,不知道我漫步其间的,就是陆九渊故里,也不知道我沐浴着干净的阳光、一步步走向的,就是先生长眠了832年的东山岭。

穿越桥上村,迎面是青田河,河流大致东西向,水流轻缓,清澈见底。河上有一石梁桥,名曰万福桥。这万福桥有些别具一格,宽约2米,长约50米,桥面是长条青石,两边无护栏,中间青石车辙深凹。据说,这是彼时跨过青田河的重要官马驿道,从此桥上走过百姓黎民、走过鸿商富贾,更不乏风云人物,陆九渊、文天祥、曾国藩等,一位同行者说,王安石也曾经此桥到过外婆家,这传说没经考证,难辨真伪。

得知与青田桥紧密联系的这些历史和风物,我走在青石板上,便不自觉地放缓了脚步。那些早行者的背影,若隐若现,似乎依然匆忙在这一段行程中,我追寻他们的步履,直抵历史深处。

五代末,曾于唐昭宗时任宰相的陆希声因避战乱迁居金溪,置业购地,富甲一方,经数代变迁,至1139年,八代孙陆九渊出生时,陆家已是家道中落,仅剩一处药铺、一处塾馆。《宋故陆公墓志》云:“家素贫,无田业,自先世为药肆以养生。”

但是,承袭世代贵族品质,即使从官宦世族沦为地方乡绅,陆家依然保有“诗礼簪缨”大家遗风,“家道之整,著闻州里”。出生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陆九渊不仅先天天赋极好,后天还受到了严格的宗法礼教训练。

幼时,陆九渊跟随父亲出行,“遇事物必致问”。某日,他向父亲发出了中国思想史上破空之问:天地何所穷际?陆九渊5岁开始读书;8岁读《论语》;9岁“善属文,能自达”;11岁“读书有觉,实勤考索”;13岁时以良师益友除弊去私,“发明本心”,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17岁,作《大人诗》,想象奇诡;24岁,中举;30岁,心学初成,讲习授学;至36岁,心学体系日臻成熟。至此,一代心学大师完成了学术思想的涵养和建构,他的“‘心’是不受任何限制的精神主体,只要能不断地扩大心量,就可以‘与天同’,成为永恒不变的本体”学说,开始在南国大地风靡。

说起陆九渊,就绕不过“心学”,就绕不过在历史中闪烁思辨之光的“鹅湖之辩”。

1175年6月,理学家吕祖谦为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促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于是召集两大学派在江西铅山鹅湖寺相会并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殊不知,吕祖谦这一撮合,竟然成就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第一次哲学论辩会。

朱熹和陆九渊论辩了三天,自然都无法说服对方,最后几乎是不欢而散。朱熹当时已完成《四书集注》,学术影响远远超过比自己小9岁的陆九渊,但朱熹风格超拔,回到家后不久,致信陆九渊:然警切之诲,佩服不敢忘也。寥寥数语,不仅折射出陆九渊在朱熹心中的分量,更彰显了朱熹的豁达、宽阔与开明。

这种在文化的时空中鲜有其比的对决与争鸣,实在值得今天的我们仰慕!

而我因行程紧凑,不能转道鹅湖,去觅拾两位大师遗留在历史深处的吉光片羽,惟有走过石梁桥,沿翠竹掩映的山路一直向高处走,来凭吊长眠在这里的大师魂魄。

陆九渊墓地不大,静静地端坐在东山岭中,与偌大的山塬相比,墓地显得苟简、逼仄、局促。

六月的阳光下,绿树郁郁,草花灼灼,一阵风吹过,漫山遍野的竹林瑟瑟作响,像是执意唤醒离人的哀乐,一遍又一遍,催得人眼泪掉!

我忍痛转过身,告别先生时,忽然想起明代大学士夏言拜谒陆九渊墓后留下的诗句:“十里松楸翳薜萝,百年芳冢近嵯峨……瓣香尚拟归途拜,仰止高风下马过。”

入夜,金溪县城一隅,象山学苑文化街区人影绰绰、霓虹熠熠,鳞次栉比的摄影馆、非遗馆、研学馆、博物馆等,以各自的光束照亮了金溪的千年文化版图。我紧跟一众行人,在这版图的肌理中穿行、驻足、留恋,心底不免涌出“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之叹。

是的,所幸,我来了,虽然不能穷原竟委,抑或只是一知半解的匆匆一唔。不然,之于一直走在路上的我,还不知会留下多少遗憾!
 

作者简介

周朝,原名刘林,诗人、作家、资深传媒人。创作现代诗歌、文化随笔、历史散文及文学评论,发表文学作品一百余万字,诗文作品入录二十多种年度选本,著有文学作品集《观照乡野》。历史散文《走在西湖边上》被选入山西省高三联考语文试卷、河南省名校高三语文试卷及十多家高考模拟试卷现代文阅读文本。现为香港新闻社总编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欧洲侨报”,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040-751021899。

今日要闻

趣Share大灣區|實物+賽博展,帶你在深圳「穿越」敦煌! 趣Share大灣區|實物+賽博展,帶你在深圳「穿越」敦煌!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欧洲侨报苏ICP备170707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