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聯動 四城同傳 十五運火炬傳遞盡展灣區魅力


来源: 欧洲侨报   时间:2025-11-03 20:39:03





       本報訊|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十五運)火炬傳遞啟動儀式11月2日在深圳市蓮花山公園舉行。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十五運組委會主任、國家體育總局局長高志丹出席;十五運組委會執行主任,廣東省委副書記、省長,深圳市委書記孟凡利出席並致辭。深圳、廣州、香港及澳門同步開展火炬傳遞,4個城市各有50棒,合共傳遞200棒火炬,在全運會歷史上首次實現了「三地聯動、四城同傳」的創新模式,全景式展示了中國式現代化在灣區的卓越實踐,映照灣區向融而進。
      上午9時,火炬傳遞啟動儀式正式開始,火種護衛護送十五運「聖火」入場。高志丹從火種護衛手中接過采火棒,點燃火種盆。黃坤明從火種護衛手中接過火炬,在火種盆中點燃火炬並展示,並將火炬交給第一棒火炬手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五屆運動會火炬傳遞開始」。
      全境展現灣區融合新篇
      從香港特區政府總部到啟德體育園,從澳門特區政府總部到大三巴牌坊,從廣州鎮海樓到海心沙,從深圳蓮花山公園到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來自各行各業的200棒火炬手,手擎「綻放」,穿過三地四城地標,把嶺南文化、山海風情、潮流時尚和現代都市串聯成為一幅流動的畫卷。
      香港特區署理行政長官陳國基表示,很高興見證這個屬於粵港澳三地的歷史時刻,火炬傳遞三地同日啟動,不單是一項創舉,更充分展現粵港澳大灣區的獨特優勢,三地同心協力,融合發展。香港火炬傳遞的路線就好似一次城市巡遊,火炬所到之處都會向全世界展示香港作為國際都會的非凡魅力。
      應用多個黑科技進行傳遞
      十五運火炬的「源火」今年9月採集自南海1500多米深的海底,通過太陽能引燃可燃冰的方式獲取。此次火炬傳遞,應用了智能機械人、無人駕駛汽車、低空飛行器等進行火炬傳遞或串聯路段,凸顯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產業優勢,展示科技與體育的深度融合。
      火炬傳遞結束後,四城火種於當日下午匯聚廣州,在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舉行融火儀式,為9日晚開幕式主火炬點燃做準備。
      十五運和殘特奧會組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次火炬傳遞是對中華體育精神和奧林匹克精神的精彩詮釋。熊熊燃燒的「源火」,從深海走來,由灣區出發,廣泛傳遞,生生不息,象徵着光明和希望,傳遞着信心與力量,承載着對「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不懈追求,鐫刻着粵港澳三地攜手同行、共築未來的光榮與夢想。
 
      四城火炬傳遞各具特色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火炬昨日於深圳、廣州、香港、澳門同步傳遞四城。以「陸空聯動」、「古今交融」的創新模式,點燃全運熱情。這是全運會歷史上首次跨境火炬傳遞,亦是全運會火炬首次在香港和澳門傳遞。
      香港站:橫越維港多個地標
      在香港,火炬傳遞路線由特區政府總部出發,終點設於香港賽區主場館啟德體育園,橫越維港兩岸,途經多個著名地標,包括添馬公園、香港回歸祖國紀念碑、金紫荊廣場、香港文化中心、香港太空館等。傳遞共分五段,除跑步外,火炬手亦在灣仔碼頭至尖沙咀天星碼頭路段乘坐渡輪,在尖東至啟德體育園路段改乘敞篷巴士,路線全長約10公里,其中跑步路段約3.8公里。
      澳門站:途經多個世界文化遺產
      當日早上9時30分,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岑浩輝在政府總部從火種盆中點燃火炬,並授予第一棒火炬手——澳門武術運動員李禕。隨後,各界代表火炬手接力傳遞。
      十五運澳門賽區火炬傳遞路線全長約2.6公里,由政府總部出發,沿南灣大馬路、主教巷、板樟堂街等前行,途經澳門主敎座堂、耶穌會紀念廣場等多個世界文化遺產,沿途受到市民與旅客的熱烈歡迎。
      最終一棒由澳門空手道運動員郭建恆將火炬傅至象徵城市精神的大三巴牌坊,並於此舉行收火儀式。
      深圳站:0號火炬手[夸父」開跑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5周年,深圳站傳遞路線總長45公里,其中跑步約5公里、空中傳遞約40公里,全程分為三段:第一段:「改革之路」——從蓮花山出發;第二段:「開放之路」——由直升機接力空中傳遞,飛越山脊與海岸,環繞前海、眺望香港;第三段:「創新之路」——由空中回歸陸地,穿越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
      其中最矚目的是0號火炬手——人形機械人「夸父」。由深圳樂聚智能研發的「夸父」,搭載新型運動控制算法,可在斜坡等複雜地形穩定奔跑;並通過華為與中國移動的5G-A網絡實現遠程控制,毋須技術人員陪跑。
      廣州站:無人駕駛車穿越街頭
      廣州站的傳遞路線全程11.6公里,其中跑動傳遞4.8公里,無人駕駛車輛轉場6.8公里,火種衛士乘坐由小馬智行與廣汽集團聯合研發的無人駕駛汽車,從容穿越解放路、沿江路。這一幕,與2010年亞運會「水火交融」的創意傳遞形成跨越十五年的技術對話。兩場盛會,共同詮釋了廣州在不同技術發展階段,對「科技賦能體育盛事」這一命題的持續探索與卓越追求。
      雅典奧運會男子雙人10米跳台冠軍楊景輝擔任首棒火炬手,從鎮海樓出發,68位火炬手接力,沿廣州傳統中軸線跑向新中軸線,串聯五羊石雕、海珠廣場、廣東體育館、二沙島體育公園、海心沙碼頭中心舞台等歷史與現代地標,構成一幅從古代文明到現代都市的壯麗畫卷。
      隨着火炬傳遞圓滿結束,十五運各項賽事即將正式拉開帷幕。熊熊聖火不僅燃亮灣區,也象徵粵港澳三地攜手共進、融合發展的新氣象。
     香港賽區門票已售逾三成
      香港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昨日在電視節目表示,第十五屆全運會香港賽區各項籌備工作已準備就緒,香港賽區門票賣出逾三成,認為全運會現時「整體氣氛相當好」。她指出,相信正式開幕後將吸引更多市民購票入場;政府亦會安排學校及體育機構組團觀賽,預計賽事期間可吸引約10萬名旅客訪港。
      羅淑佩指出,當局會將全運會與12月立法會換屆選舉協同宣傳,在不違反賽會規則的前提下,於場館內適當位置擺放宣傳選舉海報,亦會考慮在比賽期間進行推廣,善用盛事效應。
      研究北都建劍擊館
      羅淑佩透露,政府2023年施政報告提出的劍擊館興建計劃,「很大可能設於北部都會區」,現已覓得土地並展開前期研究,期望於本屆政府任期內爭取立法會撥款。她續指,劍擊館落成前,啟德體藝館仍可作為臨時比賽場地,而體育學院亦正改建,預留多半層至一層作劍擊訓練用途。
      羅淑佩表示,早前十五運劍擊項目測試賽於啟德體藝館舉行,運動員反饋「非常好」,認為場地完善,希望日後能更多使用該場館舉辦劍擊活動。對於啟德體育園明年主場館的訂場情況,羅淑佩直言「已經排得很密」,政府現正審批2027年場地申請,但暫未能公布詳情,「不能過早劇透主辦單位計劃」。
      她透露,有機構計劃於明年世界盃年來港舉辦國際足球賽。至於香港大球場,啟德體育園啟用後並不會閒置,政府計劃將較偏遠的廂房預留予體育屬會使用,並考慮將場地間開租用,容許不同主辦單位分攤臨時搭建成本,港超聯賽事亦可繼續在大球場舉行。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欧洲侨报”,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040-751021899。

今日要闻

格但斯克大学孔子学院十周年庆祝活动  ——中波服饰秀点亮文明互鉴之夜,十年耕耘共谱中波友谊新篇章​ 格但斯克大学孔子学院十周年庆祝活动 ——中波服饰秀点亮文明互鉴之夜,十年耕耘共谱中波友谊新篇章​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欧洲侨报苏ICP备170707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