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侨报讯 (记者 艾伦) 当全球最大的实体书城“湾区之眼”被阅读的灯火点亮,第二十六届深圳读书月如期而至。这座以创新为基因的城市,再次以“AI时代 爱阅读”为主题,在数字浪潮中擎起人文精神的火炬,为全民阅读注入时代新解。
本届读书月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一次城市文明的前瞻性探索。超3000场活动铺满全城,全民全域全覆盖的宏大布局背后,是深圳对阅读与城市发展关系的深度思考。在人工智能重塑生活方式的今天,深圳以读书月为平台,给出了科技与人文如何共生的深圳答案。
为全民阅读注入持久动力
全国首创的“双平台+基金”模式,无疑是本届读书月最引人注目的制度创新。鹏城文学院的揭牌与全民阅读专项基金的成立,构建了推动全民阅读的长效机制。这标志着深圳的全民阅读工作从活动型向事业型转变,从阶段性推广向常态化运营深化。
鹏城文学院以“新大众文艺”及“城市书写”为重点,汇聚王蒙、陈平原、苏童等文学名家,体现了深圳在文学创作领域的高起点布局。更值得关注的是,文学院与多方缔结创作盟约,推动文学IP的全链条开发,这将有效解决全民阅读的内容供给问题,实现从“推广阅读”到“培育创作”的跨越。
在AI产业优势明显的深圳,将科技融入阅读全链条成为自然选择。从“AI领军者沙龙”到“我的AI时代”青年圆桌对话,再到云上读书月的数字阅读礼包,科技不仅改变了阅读的形式,更拓展了阅读的边界。
薛其坤院士在演讲中指出,在信息过载的今天,深度阅读能帮助我们构建系统认知。这正是“AI时代 爱阅读”的深层意义——不是让技术取代思考,而是借助技术回归深度阅读的本质。深圳的这一探索,为数字时代的全民阅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
构建无处不在的阅读场景
阅读积分换运动时长、产业园区设“技能书架”、医院推“阅读疗愈”、公园设朗读亭——这些创新举措打破了传统阅读的局限,让阅读真正融入城市肌理,成为“时时处处人人可及的高品质生活方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天息屏一小时”的倡议,在数字设备占据大量注意力的当下,这一简单却有力的呼吁,体现了城市管理者的文化自觉与人文关怀。阅读与运动的结合,更是对市民全面发展的悉心关照。
从深港澳共读到深喀共读,再到深新共读,深圳以书籍为媒,构建起跨城际、跨文化的对话桥梁。在日本东京设立“深圳之窗”文献专区,联合广州、佛山举办托尔斯泰联展,这些举措展现了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窗口的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读书月成为深化湾区文化融合的重要平台。超过30场的深港澳共读活动,不仅促进文化交流,更在共传中华文脉中增强文化认同。
持续创新阅读生态
“年度十大好书”“年度十大童书”评选升级评审机制,新增“最具潜力新作”等奖项;“我的深圳”经典诗文朗诵会坚持“无门槛参与”;深圳读书论坛邀请国际名家对话——这些经典品牌的持续焕新,体现了深圳阅读生态的活力与韧性。
从1987年在全国率先倡导全民阅读,到如今在AI时代重新定义阅读价值,深圳始终在探索阅读与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第二十六届读书月所展现的,不仅是一座城市对书香社会的执着追求,更是在技术变革时代对人文精神的坚守与创新。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欧洲侨报”,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040-751021899。